別放過幫兇:打擊假冒專利
2019-04-25 已有89人瀏覽
有關媒體報道,浙江省諸暨警方接到一起某銷售低價商品的電商平臺涉嫌銷售假冒某品牌毛巾的報案,經過縝密偵查,警方鎖定犯罪嫌疑人,并順藤摸瓜,搗毀一個制作窩點,該窩點半年生產假冒偽劣毛巾的貨值就高達七八百萬元!在查獲的大量假冒偽劣毛巾中,還有不少兒童毛巾。假冒偽劣毛巾一般采用再生棉制作,且涂抹上了劣質染料,對人體皮膚尤其是兒童皮膚傷害巨大。這便是一起典型的故意侵犯、假冒專利的知識產權犯罪。故意侵犯、假冒專利的知識產權犯罪,為何成“打不死的小強”?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侵權成本低、維權成本高。比如,違法者生產的假冒偽劣產品貨值高達數百萬元,賠償和罰款可能只有區區幾十萬元;而維權者為了“追回一只雞”,不得不“殺掉一頭牛”。這一尷尬局面,不僅不能讓違法者付出沉重代價,而且不利于權利人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久而久之,也導致整個社會對知識產權保護認識不足,在激發創新創造活力上動力不足。
提高專利侵權成本,還需制定責任追溯機制,除了假冒偽劣生產者,批發者、終端銷售者及電商平臺,都應付出比以前更大的代價。就拿諸暨這起銷售假冒偽劣毛巾一案來說,某銷售低價商品的電商平臺,其實起到了助紂為虐的作用。那么大一個電商平臺,對侵權假冒商品應盡到攔截把關之責,若沒有采取必要措施,任由侵權假冒商品公然銷售,便是一種嚴重失職,是不是應與生產者一起承擔連帶責任?
- 上一篇:被沒收的假冒偽劣商品都去哪了
- 下一篇:大快人心:60余萬件假貨被銷毀